中國崛起與民族主義 ■BBC(2008.12.11)何曉清 【Comment】 Top down or bottom up marks the difference between autocracy and democracy. A true democracy allows people to think, to speak without taboo. On the contrary, autocracy takes care of people as parents. This fact makes it think that children should not challenge the authority of parents…The choice of autocracy or democracy is the belief of static or dynamic social equilibrium. There lies a solid boundary between them. China, under the strict control of CCP, seems very hard to across the line fro 部落格m the static realm to the dynamic. 「由上而下」,或「由下而上」,是「專制」或「民主」與否的分界點。因為「民主」是「由下而上」,因此不能遮蔽「下」(人民)的認知管道與權利,從而,不可干涉人民的批判性思考。最後,也不得禁止或指導人民表達與集會的權利。選擇「專制」或選擇「民主」,其實是相信「靜態穩定」或「動態穩定」的心態抉擇。「靜態穩定」與「動態穩定」之間有條鴻溝,限制了處在各領域中的社會的移動。中國,操作民族主義的政府,顯然很難從也不願「靜態穩定」進化到「動態穩定」。 中國崛起與民族主義 ■BBC(2008.12.11)何曉清 三 房屋貸款十年的改革和發展提高了中國的經濟實力和國際地位,同時中國人的民族主義情緒也引起了外界的注意。 從早些年的「中國可以說不」民族主義言論到中國國內一系列反美、反日示威,再到今年圍繞奧運、火炬和西藏問題在中國國內外發生的各種抗議與反抗議,中國民族主義可以說一浪高過一浪,而且蔓延到了國外大學的校園。美國哈佛大學費正清中心研究員何曉清博士目前的研究課題就是「崛起的中國與海外中國留學生的民族主義情緒」。今天的《中國改革開放30周年》系列專訪就推出BBC中文部資深製作人樂安前不久在紐約對何曉清博士所做的採 酒店工作訪。 答:我覺得當前的民族主義和1989年後中國政權對自己合法性的擔憂有很大關係。當時為了提高合法性開始了所謂的「愛國主義教育」,其中一是官方的、正式的、教科書裡的愛國主義教育,比如歷史課、思想品德課的教科書都強調愛國主義主題;另外就是反日、反美情緒和「中國人可以說不」這些非官方民族主義話語的發展。這兩條線基本是平行發展的,中國駐南斯拉夫使館被炸事件引發的反美抗議等現象也使研究中國的學者注意到了民族主義的問題。但是從2006年開始,在西方的校園裡出現了一系列中國留學生在學術討論中攻擊那些批評中國的看法和學術觀點 seo;抨擊那些批評中國的華人學者「不愛國」,認為他們的觀點是「對中國人民的傷害和侮辱」等等。西方社會的公民教育,重要的一點就是批判性思維,第二就是民眾的知情權。反觀中國這些年,誰有批判性思維,誰說真話,誰就要付出代價。在沒有言論自由的環境下,批判性思維是不可能出現的,大家都傾向於自律、自保。我觀察到的這一代中國年輕人就是在沒有知情權的情況下成長起來的。他們對文革、對「八九」這些歷史沒有瞭解,同時他們也沒有批判能力,往往把對中國的批評看成是對中國、對中國人民的傷害。 問:您看到的這些海外中國留學生一般來說都是改革的受益者,他們持這 買屋 樣的立場似乎並不奇怪,奇怪的是改革的受害者,比如國內的下崗工人,也同樣表現出強烈的民族主義情緒,這又是為什麼呢?答:我覺得這跟整個的宣傳有關係。長期的宣傳使人們相信那些官方灌輸的價值是最重要的,也據此判斷什麼可以犧牲、什麼不可以犧牲。改革開放這麼多年經濟上好像很成功,但是中國也付出了很大代價。這個代價對很多中國人來說就是我剛才說的那個「價值」,他們願意付出。比如「911」事件發生時,那麼多中國年輕人看著電視歡呼,認為美國人活該。他們的價值就是只要為了一個大的名義,不管是共產主義的名義還是別的什麼名義,他們都願意付出。我們從小受的就是這種教育。為了國家、為了人民 酒店兼職,個人自由、生命、下崗、沒錢這些就不重要了。 問:這種教育出來的民族主義當然也會有它的負面作用,我們也看到官方對這種民族主義也是有利的時候就利用,擔心傷及政權的時候就控制。您覺得民族主義對中國現存體制的潛在破壞力在哪裡?答:我覺得除了對國內的宣傳教育,現在對西方說的漢語、儒學也都是整個民族主義的一部分,目的是向西方展示中國文化的優越。但到一定程度的時候當局會騎虎難下。當這些有著強烈民族主義情緒的年輕一代覺得政府在保護民族利益方面做得不夠的時候,政府就會很難辦。 因為整個這一套東西都是欺騙性的,是政府一直在告訴他們沒有什麼比民族、國家更重要。我們看到不止一次遊行的?酒店打工伬唌A如果一失控這些人很容易就去自己採取行動,去「獻身」,而且很容易轉向針對政府。因為他們會根據受的教育得出結論,認為政府沒有盡到保護國家民族利益的職責。這時當局就要收獲自己種下的苦果。問:我們經常也可以從這一代人身上看到這樣的史觀,那就是一提到中國和西方的關係就要提起1840年、提起鴉片戰爭。您覺得,是近代史本身,還是對歷史的官方解讀,導致了這種民族主義? 答:我覺得很大程度上還在於如何解讀歷史和全面瞭解歷史。比如對納粹,歐洲國家都清楚知道納粹歷史是怎麼回事。中國卻只片面地強調某一部分,比如鴉片戰爭,強調西方列強如何欺負我們。而讓年輕一代對「六四「、對「文革」、對「反右」這些一無所知,其實這是 澎湖民宿一個如何解讀歷史的問題。 問:但強烈的民族主義無論和中國國內講的「和諧社會」還是對外講的「和平崛起」都是有矛盾之處的,是嗎?答:對。我們剛剛談到了對國內的危害,對外也是一樣。比如這些中國留學生,他們一般都是最上層家庭出來的。他們如果回國,可能繼續參與政治。如果留在西方也會繼續以他們的觀念投入到有關中國的事務中去。這對世界和平和以後的國際關係都會產生深遠的影響。 問:在中國改革開放過程中曾有過一句著名的口號:「振興中華」。有意思的是這個口號在八十年代並沒有帶來民族主義,而九十年代後的民族主義恰是在沒有什麼口號下產生的。您覺得,這個時期的民族主義有什麼內在的規律、特點?答:我覺得八十年代的愛國是不一樣的一種愛 澎湖民宿國。「八九天安門」一代的學生他們也被灌輸了愛國、忠誠、沒有什麼不可以犧牲這些觀念。但那時候的愛國是要有批評的聲音,是要走上街頭要求政治改革。而「後八九」的民族主義則是「國」與「政權」不分。對他們來說,愛國就是要愛共產黨,愛這個政權。如果批評共產黨,你就不愛國、不忠心。「八九」一代和「後八九」一代,或者說,異議人士和所謂民意之間的最大的區別也就在於對「忠誠」、「愛國」的定義。一個說,你愛它,就要批評它;另一個說,你愛它,你就不能批評它。 http://news.bbc.co.uk/chinese/trad/hi/newsid_7770000/newsid_7777700/7777739.stm .msgcontent .wsharing ul li { text-indent: 0; } 分享 Facebook Plurk YAHOO! 租屋網  .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cvcwa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